新華社巴黎7月11日電(記者張百慧 徐壯)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襲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并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該組織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代表中國政府發言時表示,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履行世界遺產公約義務,持續努力確保西夏陵突出價值得到廣泛傳播、永續傳承,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并愿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經驗和案例,提供專業支持、技術支持,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塞納河畔,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再迎“高光時刻”。
當地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年恰逢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40周年,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居世界前列。
喜訊傳來,無數關心“西夏陵”申遺工作的人歡欣鼓舞。長期研究西夏文化的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杜建錄說:“西夏陵申遺歷經14年不懈努力,此次申遺成功,向國際社會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令我們寧夏人民倍增文化自信。”
西夏,由黨項族建立,與遼宋長期并立,在中國歷史上存續近200年。他們留下的西夏陵,如今靜靜佇立在寧夏銀川西郊,同巍峨蒼茫的賀蘭山融為一體,引人遐思無限。
鑒往知來,西夏陵如今向世界講述著什么故事?
它是雄奇的歷史遺存——西夏陵坐落于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規模宏大;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這是西夏帝陵3號陵(2024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它是寶貴的歷史見證——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它是中華民族的匠心創造——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征,全面承襲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和傳統木構建筑體系,吸收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征。
它還是中國珍愛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生動實踐——面對自然侵蝕、社會發展的壓力,西夏陵因我國長期的文物、生態保護實踐得以延續至今,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我國文物保護的科學理念、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反映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在文化和自然遺產融合保護方面的積極探索。
4月5日,游客在寧夏銀川西夏陵景區內游玩。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中華瑰寶舉世無雙,世界不吝贊美之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襲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并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遺產委員會還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實地考察時,委員會的專家們對我們的土遺址保護技術充滿興趣,不厭其煩地詢問技術細節、創新之處,令我們感到既驚奇又欣喜。”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感慨,“通過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我們為世界貢獻了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
將守護進行到底,國家文物局表示,將會同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提升西夏學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闡釋西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保護第一,全面推進西夏陵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推動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策劃:陳芳
記者:徐壯、楊湛菲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1.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
2. 明清故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1987,2004)
3. 泰山(1987)
4.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1987)
5. 莫高窟(1987)
6. 長城(1987)
7. 黃山(1990)
8.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1992)
9.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1992)
10. 黃龍風景名勝區(1992)
11.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1994)
12.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1994,2000,2001)
13. 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1994)
14. 武當山古建筑群(1994)
15. 峨眉山—樂山大佛(1996)
16. 廬山國家公園(1996)
17. 麗江古城(1997)
18. 平遙古城(1997)
19. 蘇州古典園林(1997,2000)
20. 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1998)
21. 北京皇家祭壇—天壇(1998)
22. 大足石刻(1999)
23. 武夷山(1999)
24. 明清皇家陵寢(2000,2003,2004)
25.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2000年)(2000)
26. 青城山—都江堰(2000)
27. 龍門石窟(2000)
28. 云崗石窟(2001)
29. 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2003)
30.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
31. 澳門歷史城區(2005)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
33. 殷墟(2006)
34. 中國南方喀斯特(2007,2014)
35. 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
36. 三清山國家公園(2008)
37. 福建土樓(2008)
38. 五臺山(2009)
39. 中國丹霞(2010)
40.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跡(2010)
4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1)
42. 元上都遺址(2012)
43. 澄江化石遺址(2012)
44. CulturalLandscapeofHongheHaniRiceTerraces(2013)
45. XinjiangTianshan(2013)
46. SilkRoads:theRoutesNetworkofChang'an-TianshanCorridor(2014)
47. TheGrandCanal(2014)
48. 土司遺址(2015)
49. 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2016)
50. 湖北神農架(2016)
51. Kulangsu,aHistoricInternationalSettlement(2017)
52. QinghaiHohXil(2017)
53. 梵凈山(2018)
54.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2019,2024)
55. 良渚古城遺址(2019)
56.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021)
57.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2023)
58.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024)
59.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2024)
60. XixiaImperialTombs(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