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多人口,9億多人常住在城鎮。不斷提高的城鎮化率,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份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于心。7月14日至15日,時隔十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
回顧這十年,走遍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城市,習近平總書記邊調研、邊思考、邊總結、邊謀劃,各地告別“攤大餅”“翻燒餅”,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回顧這十年,各地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以貫之。
如何做到?怎樣“一以貫之”?
目光,投向這次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有關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鋪展開新時代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宏闊圖景,也細化為一項項具體入微的實際舉措。
比如,對千家萬戶關心的住房品質問題,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從追求“有房住”,到追求“住好房”,這項措施,順應的是城市工作的新形勢、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再如,對和人們息息相關的城市生態建設問題,會議明確,“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協同增效,蘊藏著辯證方法論,揭示了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
堅持系統觀念,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凝聚在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等一項項科學部署之中,樁樁件件,體現以人民為旨歸。
這個旨歸,貫穿制度性的長遠安排。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再到這次會議,強調“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深層次的城市治理變革持續推進。
這個旨歸,映照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
且看“一正一反”兩個故事。一味擴張,占海域面積49.96公頃的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二期工程,2016年完成主體填海,帶來的卻是三亞河污染加劇等“政疾”;下“繡花功”,曾經私搭亂建的北京胡同,電線入地,雨污分流,疏解整治促提升,變了面貌:胡同最窄處不到1米,建設施工全是人拉肩扛一點點干出來的。
怎么建設城市、發展城市?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今,鳳凰島二期工程完成拆除整改,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海南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切實扭轉“向海索地”;實踐最有說服力。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正在并將繼續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2024年,27座城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
這個旨歸,體現共產黨人的時間觀。
把視角定格在一座城。如今的上海,已實現黃浦江、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的歷史性全線貫通,全長近百公里。曾經的“工業銹帶”,變身可游可賞的“生活秀帶”,這條綿長的“秀帶”上,新經濟、新空間、新產業蓬勃生長,科創、文化、時尚等要素加速集聚。
怎么做到的?一位當地干部講得實在:“這項工作涉及多個行政區和部門,難題太多了,全靠‘勁往一處使、一錘接著一錘敲’!”
再將視野,投向這場時隔十年之后的會議,有關要求鮮明而有力:“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著力提高落實各項任務部署的能力”“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一錘一錘,實打實;一年一年,鉚足勁。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壯闊圖景,令人期許。
——論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怎么干?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明確了主攻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尊重、五個統籌”,指引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次會議提出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這“一個優化、六個建設”,是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系統謀劃,是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的應對之策。做好城市工作,要把這些要求和部署貫通起來,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這里,以建設創新城市、韌性城市為例,深化對擔當作為抓落實的理解。
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最大增量”。這次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6個方面內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并對“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作出具體部署,這充分體現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新時代以來,從北京中關村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萬億級”產業集群,到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走向國際市場,再到湖北武漢東湖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占全國50%,一座座科創之城拔地而起,見證創新驅動的強勁動能。實踐告訴我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這就要求在發展中做到,堅持因城施策,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形成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同時必須看到,從地方債務管理到財政金融舉措,過去城市增量擴張時期形成的一些政策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必須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等作出部署。要統籌推進、抓實各項改革舉措落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以制度之新激揚發展之力、以開放之勢匯聚發展之能。
安全可靠是韌性城市的突出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越是向前發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這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題中之義。
城市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活動高度密集,安全風險也相對集中。不論是消除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還是做好地震、洪水等城市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都需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治理全過程。
近年來,廣東、重慶等地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增強防災抗災能力,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治理難題,讓城市安全更有保障。實踐深刻啟示,推動城市安全發展,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化解疑難的高招,才能不斷提高安全韌性水平。
城市工作有其系統性和復雜性,落實各項任務部署,必須加強城市工作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增強工作的創造性。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勇于擔當、奮發有為,一定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建設好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1 版)
相關報道:
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述評之二
以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現在做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側記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看城市發展新目標新路徑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論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廣大干部群眾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
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劃定城市發展主線
巧用邊角料,生活添美好——橋下空間 別有洞天(探訪·城市更新)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根本遵循